收藏本页

二维码

网站首页>营口市政策>  详情

0

营口市人民政府文件营政发〔2015〕26号

2018年07月25日  点击量:3643

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

创业工作实施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517号),统筹推进全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就业创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实名制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2016年底前,每个市(县)区至少要建设1个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全市创业孵化基地达到10个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体系建立健全,推进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每个街道(乡镇)、社区配备12名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专职工作人员,用于基层公共就业创业管理服务,县级以下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全覆盖的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体系,实现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动态为零的工作目标。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2.大力推进"创业型县区”创建活动。始终贯彻"领先、全面、协调、可持续”精神,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实现我市人口、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强化对创业的政策扶持。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劳动者创业的资金筹集、创业场地等方面的扶持,强化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形成覆盖广泛、分布合理、各具特色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促进活动,激发劳动者创业意识,增强创业信心,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4.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目标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辽宁省就业促进条例》,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级分解就业创业目标任务。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责任,落实目标责任体系。强化就业创业工作绩效考核,确保我市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和就业形势稳定。

二、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以稳增长促就业,以鼓励创业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经济和信息化、服务业等部门,依据省评估、评价机制,研究建立我市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和公共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的评估机制。各地区在研究出台改革发展、财税金融、产业调整、贸易交流、社会管理等重大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政策对就业岗位变化、就业创业环境、集中失业风险、社会保障及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在安排公共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时,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鼓励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服务业委、市地税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国税局等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挖掘第二产业就业潜力,有针对性地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第三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各类企业转型升级,继续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发挥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专项资金、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落实力度,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形成的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加大政府在科技中的资金投入,带动企业、社会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切实支持全市企业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有文化、懂技术、市场经济观念强的各类城乡劳动者根据市场需求到农村就业创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撬动作用,在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对"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绿色生态中的废旧商品回收等4个领域重点安排,鼓励新创办公司,推动就业创业。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对吸纳就业能力强、有融资困难的科技型企业,优先向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推荐。积极探索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与金融机构进行对接,帮助成长初期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积极探索以明确采购标准、价格扣除、评审优惠、降低门槛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宽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融资渠道,预留年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30%,用于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面向小微企业的采购比例不低于60%(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委、市服务业委、市中小企业局、市政府金融办等负责)

(三)运用失业保险支持稳定就业。调整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将失业保险费率由3%调整到2%,个人按0.5%、用人单位(不含企业)按1.5%的费率缴纳失业保险费,企业按1%的费率缴纳失业保险费,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到2020年底,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主要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三、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四)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继续推进政府主导型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建设,通过盘活商业用房、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创业创新场所,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前提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园区,打造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混合型创业孵化基地(园区)。积极创建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返乡创业园,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支持依托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群注册,对小微企业住所(经营场所)设在科技园、孵化园、创业园、创新工场、创业基地等集中办公区楼宇内的,实行住所报备制,免于提交场地使用证明给予办理登记手续。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网络创业,加强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帮助返乡创业人员改善经营,开拓市场。

2016年底前,每个市(县、区)至少要建设1个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使用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有条件的高校要建设服务于本校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各级财政可对省、市、县级农村电商创业孵化园给予相应补助。着力推进我市与省内20所大学的战略合作,到2017年,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达到50户以上。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就业创业,与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加强合作,创新金融服务,扶持企业创业。对提供优质融资服务的银行、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给予适当风险分担和补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委、市农委、市服务业委、市政府金融办、市中小企业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等负责)

(五)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依托高新区首家全要素众创空间"营口众创空间”,为入驻的个人和团队提供多方面扶持政策,通过开展创业大讲堂、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使创业者享受到低成本集中办公场所、一站式办理各项手续的便捷通道、多种多样的辅导培训等一系列"特殊待遇”。营口众创空间线上平台主要集成创业活动所需各类资源要素,线下平台则组织专业机构对创新创业者的实际问题进行"问诊”,通过专业服务解决创新创业活动的各类需求,线上线下平台相互结合,互为支撑。众创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及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激发全市群众的创造活力,引导和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支持创业企业或团队向高校、科研院所购买科技研发、科研成果等多元创新资源及服务。将技术应用、成果转化、有效专利和论文一并作为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晋升的条件。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者,可破格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不受学校岗位比例及职数限制。(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六)鼓励自主创业。将一次性创业补贴调整为创业场地补贴。对没有进入孵化基地(园区)、租赁场地进行首次自主创业(指首次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高校毕业生(毕业3年内)、退役士兵及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给予5000/年的创业场地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对符合补贴申领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按10000/年给予补助。创业项目推荐单位(或个人)推荐的项目,被创业者采纳并付诸实施的,每吸纳一名失业人员,财政部门给予项目推荐单位(或个人)500元的一次性创业推荐补贴。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认定为创业带头人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人员就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3年内按企业为吸纳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七)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凡在我市以个体、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含网络创业),且已办理《就业创业证》(原《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乡劳动者(不受户籍限制),以及当年吸纳就业人数达到原有职工总数15%以上(含15%)的小微企业(国家限制的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除外,下同),均可享受我市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提高贷款额度,将贷款最高额度由针对不同群体的5万元、8万元、10万元,统一调整为10万元;大学生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业的,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20万元。当年吸纳新就业人员达到原有职工总数30%以上的小微企业,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规定申请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民银行营口支行等负责)

进一步拓宽反担保渠道,按照资金需求足额安排担保基金,建立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正常补充机制。鼓励社会资金以捐赠、资助等方式扩充担保基金规模。健全贷款发放考核办法和财政贴息资金规范管理约束机制,提高代偿效率,完善担保基金呆坏账核销办法。(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营口支行等负责)

劳动者自主创业的项目(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均可纳入财政贴息范围。符合国家规定的,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贴息;其余由省、市财政各承担50%贴息。(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民银行营口支行等负责)

(八)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落实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和创业负担举报反馈机制。(市地税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物价局、市国税局等负责)

(九)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支持政策。鼓励高等学校教师、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或有效专利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或以个人股份进入科技型企业,对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离岗创业的,经本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鼓励教师、科研人员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双向交流与互动,允许相互兼职兼薪。所在单位应当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创业实际情况,与其签订或变更聘用(劳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以引进培养高端科技人才为核心,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冶金、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材料、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和汽保、乐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引进海外领军人才和优秀专家,为营口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事科技创新或领衔创新团队、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研究开发专家,例如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骨干专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或省"十百千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工程”等优秀专家,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创业项目时,适当给予重点推荐或优先办理,为高端科技人才服务提供"绿色通道”,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业积极性,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等负责)

(十)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依托现有各类园区等存量资源,整合创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强化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将农民创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完善现有A级国家旅游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接待能力,进一步丰富营口旅游元素,提升营口旅游人气,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以"一轴两核”发展框架为规划背景,通过项目牵动、丰富业态、拉长链条、丰富产品等手段,积极将营口滨海温泉旅游集聚区发展成为辽宁首批旅游产业集聚区,以众多乡村旅游景区为依托,通过大力发展省级特色旅游乡镇、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大型采摘园、特色山庄等乡村旅游品牌产品,实现人气集聚、产业集聚、就业集聚目标。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等公共平台,提供创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搭建一批农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见习基地,培训一批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员。支持农民网上创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对利用互联网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小微企业,企业名称可以使用"电子商务”,经营范围可以核定为"利用互联网经营XX”或者"利用互联网提供XX服务”。支持电子商务领域等现代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将住宅登记为住所(经营场所)。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农民与企业、小康村、市场和园区对接,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服务业委、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市政府金融办等负责)

(十一)建立创业保障机制。建立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政策保障机制,解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对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自主创业的,可将剩余的失业保险金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创业满2年以上但失败的,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认定后,比照就业困难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其中,对实现灵活就业的,给予3年的社保补贴;对到企业就业的,给予企业吸纳就业社保补贴。创业人员在创业期间按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创业失败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享受待遇期限不足3个月的,按满3个月发放。对低保及其边缘对象创业失败导致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等负责)

(十二)鼓励电子商务领域就业创业。把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就业纳入各地区就业发展规划和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已进行工商登记注册且已办理《就业创业证》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同等享受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在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上的网络商户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其中在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上实名注册、稳定经营且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创业者,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区,支持众创空间申请企业登记,鼓励各类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按照市场化原则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营众创空间,申请众创空间企业登记的,企业名称可以使用"众创空间”、"创客中心”等与众创空间相关的字样,众创空间的经营范围可核定为"企业管理服务”、"创业指导服务”、"企业孵化服务”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要为电子商务创业人员提供场地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人民银行营口支行等负责)

(十三)推进创建创业型县区。对政策落实好、创业环境优、工作成效显著的创业型县区,按规定予以表彰。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型县区的,市财政一次性加拨50万元就业专项资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四、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

(十四)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完善工资待遇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的办法,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镇特别是困难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适当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招录公务员条件,学历可放宽到大专,一般可不受专业限制。县乡级机关招录公务员,以招录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主;县级及以下事业单位每年拿出一定数量岗位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三支一扶”计划中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在全市公务员招考中单独拿出一定比例的县、乡机关职位,实行定向招录;各地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可采取定向方式进行招聘。从2017年起,全市每年从事业单位拿出100个岗位、国有企业单位拿出50个岗位,对2015年以后入伍的大学生退役士兵实行专考专招。各市(县)区要在街道(乡镇)、社区(村)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团市委等负责)

将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补贴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具体标准由见习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见习期满留用率50%以下(含50%)的企业,见习补贴由财政承担2/3,其余由见习单位承担(见习补贴计算基数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上限);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超过50%的企业,见习补贴全部由财政承担(见习补贴计算基数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上限)。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整合。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产业集群协同机制,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对应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的订制式人才培养。继续探索"校企融入、产教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寻求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校企共育,在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方面取得企业支持。(市教育等负责)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在全市选择不少于3家有条件的大型会员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和就业平台,动员更多的会员企业在推进创新实施辽宁省大学生创业"众创空间”建设工程中积极作为。 (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工商局、团市委、人民银行营口支行等负责)

(十五)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连续失业1年以上,以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主要包括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处于失业状态的残疾人、单亲抚养未成年人者、登记失业人员中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人员、自谋职业的军队退役人员、县以上(含县级)劳动模范、军人配偶、享受定期定量抚恤和生活补助的优抚对象、烈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市总工会等负责)

对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给予不超过3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标准按现行政策执行。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补贴。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及适当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初次核定享受补贴政策时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补贴标准按照现行政策标准执行。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科学设定公益性岗位总量,适度控制岗位规模,制定岗位申报评估办法,严格按照规定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在岗情况的管理和工作考核,建立定期核查机制,完善就业困难人员享受扶持政策期满退出办法,对享受扶持政策期满退出人员,提供二次以上就业服务,促进其通过市场渠道实现就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十六)实行低保渐退机制。对低保及其边缘对象就业创业后,视其工作稳定情况,给予312个月的救助缓退期。对低保及其边缘对象享受义务教育或全日制非义务教育毕业后就业创业,视其工作稳定情况,给予612个月的救助缓退期。(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十七)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在军队团级和相当于团级以下单位服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全市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招考(招生)中,按照规定比例定向招录大学生退役士兵,对在服役期间荣立个人三等功及以上奖励的退役士兵,总成绩并列时优先录用。将退役军人、随军家属、随调家属的招聘纳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范围,可单独组织实施;对已具有事业单位身份的随军家属、随调家属,经双向选择,可直接办理交流调动手续。要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标准等额配置资金,保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教育培训投入。(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积极促进驻营部队退役士兵留营就业创业,退役士兵在我市就业创业与我市户籍人口享受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和普惠性就业政策。到我市缺员企业稳定就业的(与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我市公共租赁住房优惠政策;自主选择合适住房租赁的,由住房保障管理部门核发租赁补贴。退役士兵在我市连续工作时间满2年的,可办理我市城镇户籍落户,其配偶和未婚之女户籍可随转。驻营部队退役士兵参加我市已签订就业协议"定单式”培训的,纳入政府补贴免费政策范围,提供全程免费培训,所需资金从市扶持大众创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五、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

(十八)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完善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每个街道(乡镇)、社区配备12名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专职工作人员,用于基层公共就业创业管理服务。将县级以下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预算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项目支出包括大型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劳动力资源和用工需求调查、失业人员和重点就业困难人员管理、就业信息服务与统计监测、跨地区劳务协作、创业服务、购买创业项目、档案管理服务、就业服务场所租赁维护修缮、设备购置、信息系统建设维护等。将职业介绍补贴和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补助合并调整为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支持各市(县)区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建设,向社会力量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成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十九)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立市级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加强信息系统应用,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全面建立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与劳动用工备案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实现同一辖区劳动者相关信息一处登记、全域共享。构建高校毕业生网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现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基础,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高校和社会资源,形成互联互融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二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置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推进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以实现信息化为主体的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各级政府所属人力资源市场运营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健全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建立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制度,推动实现招聘信息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等负责)

(二十一)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大对各类职业院校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办学水平。通过异地新建、置换、改建、扩建等方式,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训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努力打造与产业结构布局相适应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长远、协调发展。继续通过引导和认定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整体队伍素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和一批专业带头人。二是进一步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学龄人口分布、城镇化进程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统筹规划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紧盯产业发展,提高针对性和前瞻性,重点打造与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品牌专业。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切实把工作重点和资源集中到教育教学上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良性运转的职教集团。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使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教育和各行各业的共同行为。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

逐步放开参加创业培训的准入条件,降低创业培训补贴门槛。经就业管理部门登记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的,纳入政府补贴免费政策范围。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特点的创业培训项目,开展创业实训培训,提升培训质量。支持企业以新招用青年劳动者和新转岗人员为重点,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根据培训时间、培训工种、取得证书及劳动合同签订等情况,可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职业培训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二十二)完善政府补贴培训成果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第三方职业培训供求预测制度,对与重点支柱产业发展联系紧密、属于急需紧缺的职业(工种),政府给予全额补贴;对国家明确淘汰和过剩产业涉及的主要职业(工种),不再提供补贴。对企业成规模新招用人员或纳入政府重大项目立项规划的产业园区集中新招用人员开展的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定单式”培训,可预拨培训补贴。积极配合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对经培训考核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经培训考核合格同用人单位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的人员,均可按规定申领培训补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二十三)支持企业开展岗位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对企业开展的面向在岗技术工人中级工、高级工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知识更新培训,由政府按照一定比例予以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二十四)完善失业登记办法。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可以到常住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登记失业的各类人员享受均等化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和普惠性就业政策,逐步实现外来劳动者与我市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就业扶持政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六、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创业的责任

(二十五)成立领导小组。把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制定促进就业创业工作计划,加强对就业形势分析研判,落实完善就业创业政策,研究解决就业创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就业创业工作。

(二十六)落实目标责任制。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细化目标任务、政策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资金投入、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层层分解,督促落实。对在就业创业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对不履行促进就业创业职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对相关市政府负责人及具体责任人实行问责。(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十七)保障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合理安排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就业资金筹集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地方筹集的资金足额到位,重点加大对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资金投入。要按照系统规范、精简效能的原则,明确政府间促进就业政策的功能定位,严格划分支出责任。进一步规范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督,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着力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力。(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二十八)建立健全就业创业统计监测体系。健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口径,改进统计调查方法,逐步将性别等指标纳入统计监测范围,建立创业工作统计指标。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和形势会商,提高统计数据应用质量。加大就业统计调查人员、经费和软硬件等保障力度,推进就业统计调查信息化建设。依托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市统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负责)

(二十九)注重舆论引导。各市(县)区、各部门要坚持正确导向,在电视台、主流平面媒体、门户网站、手机媒体等开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专题栏目,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要充分利用公共宣传资源,在每个社区的宣传栏设立就业创业政策板块,大力宣传劳动者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和用人单位促进就业的典型事迹,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就业创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市委宣传部、市文体新广局、各县区政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负责)

各市(县)区、市直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以稳就业惠民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营口市人民政府

2015年86

相关附件

域名备案号:辽ICP备18016677号   辽ICP备07011309号